新加坡住房模式能否成功復制于中國?
原標題:新加坡住房模式能否成功復制于中國?
近日,有城市住建局負責人表示,要學習新加坡,未來的住房比例是“六比四”,即目標是60%市民能夠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賃或出售的住房中。這引發(fā)了較大的關注與爭議。
新加坡住房模式能否成功復制中國大城市?
要回答這個問題,首先要弄清楚:新加坡住房模式的核心是什么?有哪些基本實現條件?
所謂新加坡住房模式,其核心是在城市人口規(guī)模適中且穩(wěn)定的背景下,政府通過對土地資源的有力控制及財政巨額補貼,幫助本地居民以較低成本實現居者有其屋。新加坡住房模式的核心載體是組屋(性質上類似于我國上世紀90年代末的經濟適用房)。政府投資興建組屋,并以低廉的價格出售給國民。據統計,截至2016年,高達82%的新加坡公民居住在組屋里,組屋自有率在90%以上。新加坡由此成為高人口密度城市住房模式的典范之一。
當然,新加坡住房模式并非簡單地由政府大規(guī)模供應低價住宅,它同樣是一個復雜精密的體系。據筆者考證,其隱含基本實現條件至少包括:
一是人口規(guī)模適中且相對穩(wěn)定。根據新加坡《2019年人口簡報》,截至2019年6月,新加坡的總人口為570萬。這個規(guī)模僅與江西省南昌市的人口規(guī)模((2019年末560.06 萬常住人口)大體相當。如果城市人口規(guī)?;鶖颠^大或膨脹較快,則政府補貼全體居民建房有財政破產的風險。
二是政府掌控了相當數量的土地資源。新加坡在獨立前,國有土地的數量約占國土總面積的60%左右。新加坡獨立以后,國家通過較低成本征用個人土地的辦法擴大了國有土地,全國私人占有的土地面積已由獨立前的40%下降至20%左右。政府可以低成本提供大量土地供住房建造,才使新加坡住房模式成為現實。
三是政府財力雄厚,財政有能力和意愿補貼住房建設。新加坡政府對建屋發(fā)展局(HDB)提供大量財政補貼和住房發(fā)展貸款以實施組屋建設。由于組屋以低于建設成本價格出售,導致建屋發(fā)展局每年都發(fā)生巨額赤字(虧損),該赤字需要由政府補助金來彌補。從1960年開始撥款至2013年,HDB累計的獲得的政府補助金為223.75億新元。僅2017財年,新加坡政府為HDB提供的補貼為20億新元。這得益于新加坡經濟起飛,政府可支配的財力充裕,使得財政大規(guī)模補貼住房建設成為可能。
四是政府提供的福利性住宅僅需覆蓋“本地居民”。新加坡既是城市又是國家,由于龐大的外來勞工并非國民,政府并無義務為其提供自有住房。新加坡《2019年人口簡報》顯示,新加坡570萬常住人口中,公民350萬占61.4%,永久居民53萬占9.2%,非居民人口168萬占29.4%。根據新加坡政府的相關規(guī)定,有資格申購新建組屋的僅為占常住人口61.4%的公民,且年滿21歲(已婚)或35歲(未婚)。占常住人口9.2%的永久居民僅有資格購買二手組屋,但是二手組屋較一手組屋約升值30%,福利性已經大為減弱。這與杭州等城市的新房購房“萬人搖”類似,一二手房價格倒掛是政府過度干預市場的普遍現象。
由于本地勞動力短缺,外來人員一直是新加坡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。2019年,新加坡總人口約570萬,其中非居民人口接近170萬,近140萬為外來工作人士。占總人口約三成的龐大外來人口,沒有資格購買政府組屋。他們要么以較高的市場價租購住宅,要么只能居住在條件較為惡劣的務工宿舍內(另一個版本的籠屋)。這些外籍勞工主要來自馬來西亞、孟加拉國、緬甸等東南亞國家,從事著體力活,包括建筑、制造、海事造船、加工和服務業(yè)。統計數據顯示,目前新加坡有多達32.3萬名外籍務工人員居住在務工宿舍,其中20萬人住在43家專用宿舍,每處宿舍可容納3000至2萬人不等。其余十余萬人則住在工廠改建的宿舍,或是工地臨時建造的小型宿舍。
來源:新加坡《2019年人口簡報》
綜上可見,經濟快速增長政府財力雄厚、政府能以相對較低成本提供土地、城市人口規(guī)模適中且相對穩(wěn)定、外來人口不享受住房福利共同構成新加坡住房模式的約束條件。只有這五個條件同時滿足條件下,才可能形成一個閉環(huán)系統。缺少一個條件,整個體系就可能崩潰或無法良性運作。比如政府如果包攬外來人口的住房,或常住人口規(guī)模再擴大30%-35%,都可能使政府補貼系統無法運行。
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國的城市住房體系,是否契合新加坡住房模式所需的五大隱含約束條件。
以深圳為例,首先,城市人口規(guī)模過大且膨脹很快,不能滿足第一個約束條件。據統計數據,截至2019年末,深圳常住人口1343.88萬人,比上年末增加41.22萬人。十年間,深圳的常住人口從2010年的1035萬人增加到了2019年的1343萬人,凈流入308萬人。另據廣東移動大數據應用創(chuàng)新中心2017年12月《基于移動大數據的深圳市人口統計研究報告》,2017年11月,每天生活在深圳的人數都超過了2500萬,平均達到了2567.2萬人。在扣除了“過客”和“訪客”之后,估計的深圳常住人口2180萬左右。顯然,和新加坡的570萬人相比,二者之間人口規(guī)模顯然不在一個層次上。要實現新加坡住房模式,對政府籌措土地能力和公共財力的要求都可能幾何倍增長。
其次,無法將廣大外來人口排除在大規(guī)模的住房福利之外,不能滿足第四個約束條件。深圳統計的常住人口1343.88萬人中,常住戶籍人口494.78萬人,常住非戶籍人口849.10萬人。如果將非戶籍人口849.10萬人排除在外,政府僅解決常住戶籍人口494.78萬人的住房問題,問題將會大為簡化。但我國正處于城市化階段,每年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城市。同時又有大量人口從小城市進入大城市。這些外來人口既是新市民,同時也是深圳奇跡的創(chuàng)造者。如果將他們排除在發(fā)展成果之外,新建立住房模式將淪為少數人的福利而失去積極意義。如果要低價為包含外來人口的全體常住人口供應住房,深圳財力可能無法承擔,也無法籌集對應的土地。
可見,中國作為人口大國,且仍處于相對快速城市化階段尚未結束,城市常住人口規(guī)模和外來人口規(guī)模都十分龐大。這使得以新加坡住房模式為代表的封閉式住房補貼模式,無法在中國大城市有效運行。單純復制新加坡住房模式,因脫離國情而終將失敗。上世紀90年代未開始推行的經濟適用房,其實就是以新加坡組屋為藍本所設計。最初的設想是通過土地劃撥的方式低成本建房,讓多數城鎮(zhèn)居民能以較低的價格購買經濟適用房。最后由于地方政府財力限制和缺乏積極性,經濟適用房模式很快潰敗,商品房取而代之成為住房主導。在多數城市,經濟適用房被改成僅面向低收入階層的保障房。上海等城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取消了經濟適用房。此后二十年,房地市場迅速發(fā)展,居民住房條件得到長足改善,但房價也連續(xù)飆升。
從理論和現實經驗看,中國作為人口大國,城市人口規(guī)模龐大,只有依靠市場機制的效率,才可能更好地解決多數人的住房問題。才能促進居民條件的不斷改善。如果六成以上的城鎮(zhèn)居民要依賴政府提供住房,由于政府組織供應效率的相對低下,居民住房條件將長期難以得到有效改善,一如房改前的狀況。這將違背改革的初衷。
至于高房價及房地產泡沫,主要問題并不在于住房的市場化,而在于土地供應和金融體系的市場化不足。特別是城市政府通過土地拍賣以擴充財力,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價與房價的螺旋式上漲。一些針對房地產市場的投機炒作者,也主要是看準了土地供應缺乏彈性這條。
未來的發(fā)展改革方向,一是通過集體建設用地的市場化,建立多渠道的住房土地供應體系;二是通過區(qū)域一體化、城鄉(xiāng)一體化,擴大城市居住半徑;三是夯實城市政府穩(wěn)定房地產市場的主體責任;四是改革住房金融體系,為居民家庭提供更多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支持。
(作者鄒琳華為中國社科院財經戰(zhàn)略研究院住房大數據項目組組長)
鄒琳華
來源:澎湃新聞
相關知識
新加坡住房模式能否成功復制于中國?
深圳何以為“新加坡模式”而轉身?
深圳住房要學習“新加坡模式” ,樓市格局將面臨巨變
深圳住房將學習新加坡模式:怎么學習?房價還會大漲嗎?
深圳住房要學習“新加坡模式” 樓市格局將面臨巨變
深圳住房要學習“新加坡模式” ,樓市格局將面臨巨變
“來了就是深圳人”:對標新加坡,深圳要讓60%市民住進公共住房
深圳提出學習“新加坡模式” 供地短缺問題仍待解
炒房徹底涼了!深圳提學習“新加坡模式”,人人有房住!
人民樓視丨深圳提出學習“新加坡模式” 供地短缺問題仍待解
推薦資訊
- 1起底明園集團:李松堅與凌菲菲 4807
- 2北京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出乎意 4372
- 3華為全屋智能AWE2024前 3861
- 4為什么進戶線要用鋁線 3028
- 52025最新窗簾十大品牌排名 2985
- 6北京“國補”新增4類智能家居 2941
- 7價格親民的窗簾品牌推薦,高性 2900
- 8杯子送人有何忌諱嗎 男人送女 2770
- 9用心服務筑就每一份美好 2540
- 10安吉云上草原售樓處電話&md 23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