異鄉(xiāng)人與北京垃圾的23年:從收廢品者到垃圾分類指導員

原標題:異鄉(xiāng)人與北京垃圾的23年:從收廢品者到垃圾分類指導員

新京報訊(記者 黃哲程)5月7日是東城區(qū)忠實里社區(qū)恢復垃圾上門回收的第一天,李明冒雨開著垃圾清運車來到社區(qū)檢查垃圾桶站。他用車上的空桶替換桶站內(nèi)的廚余垃圾綠桶,由于桶身沾滿了雨水,將垃圾桶搬上車后,李明的衣袖、褲子已經(jīng)被浸濕。

李明是忠實里社區(qū)的垃圾分類指導員,同時負責社區(qū)廚余垃圾清運和上門回收工作。他15歲時輟學離開老家安徽阜陽,跟隨父親來到北京從事個體廢品回收,每天騎著三輪車尋找可回收垃圾,從此成為常住京城的異鄉(xiāng)人。

今年李明38歲,他已經(jīng)和北京的生活垃圾打了20多年交道。從收廢品到垃圾分類指導員, 20余年的“垃圾生涯”讓李明見證了垃圾在北京的待遇轉(zhuǎn)變。他回憶,從前垃圾全靠后期分揀和處理,填埋和焚燒壓力大,現(xiàn)在通過垃圾分類,前端就能分類和減量,還能將垃圾再利用。

他的生活也因此發(fā)生了變化。由于官方專業(yè)隊伍的壯大,李明從前認識的拾荒者和廢品回收者,如今大部分選擇了轉(zhuǎn)行,也有一些人像他一樣當起了垃圾分類工作者。李明坦言,他更喜歡現(xiàn)在的穩(wěn)定生活,“少了以前那種‘漂著’的感覺”。

15歲輟學離家進京,每天騎三輪車收廢品

新京報:你從什么時候開始在北京做廢品回收?

李明:上世紀90年代初,我父親就來了北京,是我們家最早做這一行的。

1997年,我15歲。那年,我跟父親從老家安徽阜陽坐火車來北京,開始和父母一起做廢品回收。那時候父母都在北京,我實在不想上學,就想著跟父親來北京。

離開家的那天天氣很好,姐姐去上學了,家里沒人了。我除了衣服什么都沒帶。父親買了兩張夜里火車的站票,綠皮車人擠人,排著隊往車上塞。十七八個小時,我們一路站到北京,沒地方睡覺,困了只能靠墻瞇會兒,小時候從來沒這么累過。到北京時很興奮,覺得什么都新鮮。

新京報:當時你們每天的生活是什么樣的?

李明:我跟父母住在十里河的一個大雜院里,住的屋子大概8平方米。那時候這一行基本是老鄉(xiāng)帶老鄉(xiāng),都聚集在一起。我們一個院住了十幾戶,都是做廢品回收的阜陽老鄉(xiāng)。

十里河那時候還都是農(nóng)田,人也少,我們都到人多的方莊去收廢品。每天早上七點多一睜眼,先出去吃個早點,然后騎上三輪車到方莊的居民區(qū)轉(zhuǎn)悠,吆喝“收廢品,收破爛兒”,有人答應就提著袋子上樓。傍晚回家順路把當天收來的貨到廢品站賣了。晚上沒什么活兒了,有時大家在院子里聚一塊兒聊天,十點多基本就休息了。

2004年春節(jié),我跟我老婆在老家認識,年初一見的面,年初六就定親了。2005年第一個孩子出生了,我就把他們帶到北京,兩家五口人一起住在大院里,我們夫妻倆又單租了一間,大家一起做廢品回收。

新京報:那時在北京,你們每個月收入大概多少?

李明:2000年前后,我父母每人一個月掙六七百元,我自己大概每月掙四百多元。我父母以前是農(nóng)民,老家人多地少,如果當時在家里種田,能吃飽飯就不錯了,更別說掙錢。

從個體廢品回收者“轉(zhuǎn)型”

新京報:是什么契機讓你加入了社區(qū)垃圾分類隊伍?

李明:2006年,我進了岳父工作的一家廢品回收公司,那年就被分派到了忠實里社區(qū)。當時社區(qū)還沒開始垃圾分類,我們只管回收廢品。

忠實里社區(qū)真正開始垃圾分類大約在2018年,我們公司繼續(xù)承包了這邊街道和社區(qū)垃圾分類的活兒,后來我就成了社區(qū)的一名垃圾分類指導員,同時負責廚余垃圾清運和上門回收可回收物。剛開始做垃圾分類指導員時,有的居民還很意外,說收廢品的師傅怎么管起垃圾分類來了。

新京報:做垃圾分類指導員前,接受過培訓嗎?

李明:公司給我們培訓了10多天,主要講了上門回收的流程、怎么引導居民分類,還有四種垃圾的具體分類。因為我已經(jīng)做了很長時間,所以接受起來沒什么難度。

新京報:從你的經(jīng)驗來看,個體拾荒者和廢品回收人員,能不能完全被官方隊伍代替?

李明:現(xiàn)在小區(qū)基本都有專門的隊伍收運垃圾,我認識的大部分自己做廢品回收的同行現(xiàn)在都轉(zhuǎn)行了,留下繼續(xù)干的很多是五六十歲的老年人,沒有選擇和改變的余地。

盡管“散戶”越來越少,但我覺得官方也不可能把所有活兒都包攬下來,這樣成本太高。這些個體回收人員,可以成為一種補充。

“身兼數(shù)職”的垃圾分類指導員

新京報:平時你在忠實里社區(qū)主要負責哪些垃圾分類工作?

李明:我每天從早上七點工作到晚上八點多。上午我主要做垃圾分類指導員和清運員,開著清運車到各個垃圾分類桶站巡邏,檢查廚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里的投放情況,消毒,并把投錯的垃圾分揀出來。置換裝滿的廚余垃圾桶,并把廚余垃圾統(tǒng)一收到社區(qū)附近的廚余垃圾暫存點。

下午我主要到預約上門回收的居民家收集可回收物。社區(qū)為居民推出了專門的APP,居民在網(wǎng)上就能預約。

新京報:北京垃圾分類新規(guī)實施后,社區(qū)的垃圾分類有什么變化?

李明:現(xiàn)在至少有一半居民能參與垃圾分類,分出的廚余垃圾變多了,我感覺大概增加了三分之一。社區(qū)垃圾桶數(shù)量也增加了,現(xiàn)在每個樓樓下都設置了分類桶站。

疫情期間暫停了上門回收,5月7日剛剛恢復,當天下午我就去了二三十家。收到居民預約后,我們要求必須在20分鐘內(nèi)上門。

我覺得現(xiàn)在的四分類比較方便,也好處理。垃圾分類就是要減少垃圾量,改善環(huán)境,把能利用的盡量利用起來,以前混在一起扔,最后不是填埋就是燒了,污染環(huán)境還浪費資源?,F(xiàn)在比較大的困難是有居民還不習慣,畢竟以前垃圾一袋子裝了就扔,多省力。

新京報:遇到居民不按規(guī)定投放,你會怎么辦?

李明:會勸他們注意,但也有難度。新規(guī)定剛實施,勸導的時候得委婉,肯定不能強硬。有時候我們也幫居民分揀,把混放的雜物挑出來再扔進桶里。

這些都是習慣和觀念上的事兒,得要時間,急不來。

“我和北京更親,但將來還是想回老家”

新京報:自己做廢品回收和成為社區(qū)分類指導員,有什么區(qū)別?你更喜歡哪一個?

李明:各有各的好處。自己做自由,時間不受約束,累了可以休息。不過真正休息的日子也不多,因為自己做收入少、不穩(wěn)定,基本每天都得忙,能掙一點是一點。

在社區(qū)工作,雖然沒以前自由,工作也比從前辛苦,但固定時間上下班,更穩(wěn)定。每個月我能掙個五六千元,這個收入算不低了,公司還給交保險。在這個社區(qū)干了十幾年,習慣了,我和老婆、父親在社區(qū)附近租了房,少了以前那種“漂著”的感覺。我更喜歡現(xiàn)在這種穩(wěn)定的生活。

新京報:現(xiàn)在你的生活怎么樣?孩子也在北京嗎?

李明:孩子多,在北京生活壓力太大。四年前,我和母親把家里三個孩子送回了阜陽,母親留在老家照顧他們?,F(xiàn)在我們夫妻倆跟孩子們每天最少聯(lián)系一次,用微信視頻或者語音。

老大老二都上初中了,我把他們送到了縣里的封閉式學校,老二學習好,在班里能排中上游。老大成績不太好,也到了叛逆期,不聽話。我在電話里經(jīng)常勸他們好好學習,將來別像我們。

新京報:對你來說,北京和老家,感情上你跟哪一個更親?

李明:我和北京更親。我在這里呆了20多年了,自己總共還不到四十歲。平時也只有過年能回去,主要是工作原因,垃圾不會放假。想回家也可以,請別人幫忙值班。我這兩年都沒回老家,孩子放假了就把他們和老人接到北京。而且過年期間有幾天三倍工資,我們也想多掙點錢。

新京報:將來打算留在北京還是回老家?

李明:將來要回去。老家永遠是家,北京再好還是不如老家,在這里沒有戶口,房子也不是自己的。只是現(xiàn)在生活壓力大,還回不去。

去年我在阜陽老家買了房,還沒拿到手,打算讓老人孩子先住著,等將來回去了,把房子重新裝修一下,跟家人團聚。

新京報記者 黃哲程

編輯 白爽 校對 張彥君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責任編輯:

相關知識

異鄉(xiāng)人與北京垃圾的23年:從收廢品者到垃圾分類指導員
北京垃圾分類實施一周觀察
垃圾分類實施半年成效顯著!北京家庭廚余垃圾分出量增長超11倍
7月1日起實行垃圾強制分類 不按要求分類垃圾收運單位可拒收
垃圾分類再迎利好,廚余垃圾處理器能否順勢起飛
垃圾分類有哪些 垃圾分類有哪些好處
今起實施!北京垃圾分類新政:個人亂扔垃圾最高罰200元
全國范圍內(nèi)如何統(tǒng)籌推進垃圾分類?
惠州市啟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項目
深圳垃圾分類今起強制實行

網(wǎng)址: 異鄉(xiāng)人與北京垃圾的23年:從收廢品者到垃圾分類指導員 http://www.qpff.com.cn/newsview7853.html

推薦資訊